叶童的成就香港股票杠杆是多少,完全没有与她的才华匹配。
凭她的演技,理应拥有更高的声誉和更加丰富的作品。
然而,遗憾的是,她的演艺生涯的巅峰时刻,几乎止步于1995年。
那一年,叶童32岁,出演了至今为止她最后一部重量级电影女主角,便是《和平饭店》中的邵小曼。
《和平饭店》本来是部男性主导的电影。
男主角是孤独英勇的英雄,身手了得,消失于尘世。
他不追名逐利,只希望能让天下贫苦百姓过得好。
展开剩余88%然而,他的慈悲心最终却被一只恶狼所利用。
最终,尽管英雄一度成功,仍然在最后身死,英雄的泪水浸湿了衣襟。
周润发,这位盖世豪杰,就这样在漫天黄沙中,成了传奇的象征。
传统的港式英雄故事,总是讲述一个“大丈夫不入地狱谁入地狱”的主题。
这是男观众心目中理想的自己形象。
看似悲情,实则是爽片——属于80、90年代那种充满机遇与陷阱的爽片。
而如今,这种影片的风格已不多见。
电影的最大意义,就是填补现实中的空缺,创造出一个理想化的世界。
观众购买电影票,是为了逃离现实的琐碎,获得纯粹的爱、纯洁的美、无私的善和崇高的敬仰……
看电影,实际上是在追寻希望。
所有商业影视作品的内核,都是“爽片”。
1995年,观众们渴望的是远离尘世,超然脱俗。
因为在现实中,每个人都忙着拼搏,忙着赚钱,忙着做大事,争取更好的人生。
但疲惫了,就想去看场电影,进入一个完美的虚拟世界,享受片刻的轻松与宁静。
如今,没人再拍这种类型的爽片了。
现在的人更务实,他们不再幻想翻身或者改变命运,而是选择接受现状。
稳定、安逸,成为了时代的主流,观众们的期待也转向了积极进取。
现在的电影男女主角,通常都得做生意、斗亲戚、封侯拜相、当霸总。
无论男女老少,霸总的形象都要求他们永远关心20、30、50岁的人。
不同的电影时代,虽然方向各异,但本质上都是为了弥补观众心中的某种缺失。
90年代,电影的消费主力仍然是男性——那时,男人的收入普遍较高。
香港电影一直注重市场的需求,谁买票谁说了算。因此,电影会努力迎合男性观众的口味。
男人理想中的自己,是高大威猛的周润发。
而理想中的女人,则或是圣洁的,或是堕落的。
港娱黄金时期,票房高的影片中,女主角基本都是这两种类型。
可惜,大多数女明星虽然美丽动人,却未必有着辉煌的职业成就。
她们不过是男人心目中符号的象征而已。
与其他人不同,叶童将这些符号演绎得生动传神。
她赋予了这些角色生命。
尽管周润发在《和平饭店》是绝对的中心,但由于角色过于完美,周润发不得不承担起男性时尚icon的责任,不断保持自己的风度。
这使得角色缺少了立体感,也失去了更深层次的意义。
在《和平饭店》中,叶童最为吸引人。即便她饰演的角色邵小曼有些令人讨厌。
邵小曼的性格先是堕落,再逐渐变为圣洁,她不时做出种种错事,阻碍男主角的行动速度——
她集中了男人能想象的所有女性形象。
原剧本中的邵小曼并未如此丰满,但叶童凭借她的演技将角色赋予了更多层次。
她让一个虚构的角色变得生动、立体,甚至赋予了意想不到的反差感。
叶童的演技在邵小曼的堕落阶段表现得尤为出色,并不依赖过多夸张的表演。
她并未通过挑逗男性角色来证明自己的不羁,而是通过细腻的情感变化呈现了复杂的内心世界。
每次邵小曼出场时,台词、配乐、镜头的变化,都带着一丝调侃和暗示,导演在用这些细节传递她的可疑性。
最终,叶童把邵小曼演绎成一个真正的江湖人物,而不仅仅是为衬托男主角英雄气短的配角。
她的演技使得这个传统的角色,超越了简单的符号,充满了生命力。
叶童凭借这一角色,获得了1995年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。
尽管最终败给了《女人四十》中的萧芳芳,但她的演技并不被低估。
事实上,《女人四十》的文学性要高出很多,叶童无论演得多么精彩,也无法填补邵小曼角色的不足。
遗憾的是,在港娱黄金时期,女性演员可以自由发挥的角色太少了。
自1995年起,香港电影票房大幅下降,逐步进入衰退期。
当叶童40岁时,她再也无法遇到像《女人四十》那样的高质量电影,尽管她的演技依旧不减。
然而,个人的职业成就往往无法与所处的时代分开。
时代、机会、他人的看法和选择,往往比个人的努力和才华更为重要。
关于成功学,这些所谓的“秘诀”无非是庞氏骗局,都是虚幻的梦想。
而叶童自己早已明白,她的人生并不需要依赖外界的评价,她学会了与自己和平共处,享受当下。
她在《浪姐6》中曾说过一句话:“和自己友好地过下去。”
62岁的叶童再度翻红,这次的成功不仅仅是运气问题,而是源自她那坚韧的人格底色。
人生最终的拼搏香港股票杠杆是多少,往往是与自己和解,而非与他人竞争。
发布于:山东省